西太平洋快訊




台灣醫界的卓異人物──李光申醫師系列專訪之三 李光申醫師 催生台灣再生醫學的領跑者

2016年,李光申醫師在新加坡擔任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ll & Gene Therapy (ISCT)年會主辦人,帶領台灣細胞治療及再生醫學走向國際。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是全球生技醫療的現在進行式,更是未來的趨勢,其中,間質幹細胞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領域的基礎研究愈發重要。李光申醫師是箇中的翹楚,是催生台灣再生醫學的領航員。

間質幹細胞具備自我更新、增生和分化成不同組織細胞的功能,也可以自行驅動修補受損的組織。間質幹細胞可由骨髓、臍帶、胎盤、脂肪等不同組織來源取得,並可分化為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肌腱、心肌細胞、神經元和脂肪細胞等,在細胞治療、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上的應用很廣泛,比如免疫異常、退化性關節炎、腦部損傷、心臟等疾病,潛力無窮。

2024年三月,日本京都大學團隊來台北與李光申醫師團隊交流再生醫學之最新進展

早在20年前,2004年,李光申醫師團隊接連發表上述兩篇舉世聞名的研究成果,包含成功從臍帶血分離出間質幹細胞(MSC)、將MSC分化成肝細胞,前者登上當年3月《血液學雜誌 》(Blood)封面,後者在12月《肝臟學期刊》 (Hepatology)發表。此一研究的高度成就,讓李光申醫師得到美國骨科研究學會青年研究學者獎, 並在2008年獲選為台灣的十大傑出青年。李醫師更進一步證明,間質幹細胞移植,可以有效治療急性肝衰竭,研究成果發表於《胃腸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之後,李醫師專注於幹細胞技術與奈米材料及生醫光電技術的結合,共發表論文超過150篇,論文總引用次數超過13,700次。

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光申醫師創設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與交通大學合校之後,成為醫學院的幹細胞研究中心,作育英才無數。過去十餘年,他帶領的幹細胞跟再生醫學研究團隊,有許多突破,最特別是,把來自中胚層的間質幹細胞分化成內胚層的肝臟細胞,以及iPS細胞的應用分化成內胚層的肝臟細胞。李醫師團隊成功開發出12天即可讓iPS細胞分化為成熟肝臟細胞的專利技術平台,對肝臟疾病的治療,開啟了新的方向。

李光申醫師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團隊

近年來,李光申醫師的研究領域,專注於細胞生物力學和細胞外環境對幹細胞的分化調控所扮演的角色,對於未來的再生醫療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2019年,李醫師研究團隊發表使用機械環境調控毛髮再生,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入選國科會2020十大破壞性創新論文。

李醫師與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合作完成了台灣第一個異體間質幹細胞的臨床試驗,用來治療小腦萎縮症。這些研究成果陸續技轉給生技公司,讓他們再做臨床二、三期研究。李光申醫師有感而發地說:「作為國立大學教授、醫師,用專業來回饋社會,協助台灣的生醫產業發展,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病人,是件非常欣慰的事。」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