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台灣如何立足全球 成為經濟的日不落國

文/陳錦稷

鑲嵌在國際供應鏈當中的台灣產業,早已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且關鍵的角色。正如同賴清德副總統日前所表示的,將推動台灣企業「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台灣絕對有實力,在經濟上成為日不落國」。而接續美商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五月訪問台灣之後,另一家美國半導體產業巨擘的超微半導體(AMD)董事長暨總裁蘇姿丰(Lisa Su)也緊接著在七月訪台,與國內相關供應鏈深化合作關係。這正是凸顯台灣產業重要性的顯例。

台灣電子相關產業向來一枝獨秀,半導體、資通訊、影像顯示等產業,曾經為台灣的經濟成長撐起一片天。過去台灣廠商更發展出接單、代工、生產、製造與組裝的跨境分工生產模式,搭配精準且即時的管理模式與決策機制,結合中國大陸或第三地國家低廉的勞動成本與充沛供應的工業區土地,成為世界卓越的跨國代工生產模式。

這個跨國分工生產模式隨著台商跨國佈局的擴張,從中國大陸、東南亞、印度與中東歐等開發中國家,再到日本、澳洲、美國與歐洲等先進經濟體,將上市掛牌資金籌措等核心管理總部根留台灣的企業,正一步一步讓台灣成為經濟活動上的日不落國。

但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台灣也不是一路順遂,就發展到當前的國際經濟地位。過去大量台商外移生產基地,投資中國大陸取代了在台灣投資的排擠效應。而雙邊經濟整合帶來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效應,更讓喪失投資動能的台灣,面臨了失業率結構性提高、薪資水準持續停滯,甚至實質薪資持續下跌的對中投資後遺症。特別是當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出口嚴重衰退、內需消費與投資動能的不足,也造成台灣經濟創新能量的低落,經濟一度面臨轉型困境。

尤其當「中國製造2025」的口號喊的漫天嘎響,並挾著國家資本之力有計畫性的發展本土製造能力時,台灣廠商本身的研發能力與技術的升級轉型相對顯得有限。加上關鍵技術外流與製造管理模式的輸出,壯大了中國大陸產業鏈,也將過去兩岸產業間的垂直分工關係,轉變為水平的競爭關係。台灣一度陷入創新與轉型能力低落,經濟失去動能與發展方向的困境。

隨著美中關係的演變,尤其是美中經濟對峙態勢的日漸清晰,台灣經濟受惠於去中化的轉單效應,台灣企業也以風險為考量,重新調節跨境配置的產能,以確保供應鏈的安全無虞。雖然這對跨境接單生產模式是一大挑戰,但也讓台灣有重新檢討過去對中過度依賴的投資佈局,擺脫過去經濟鎖進「一中市場」的風險。而更多元的跨境管理模式,讓企業更落實全球化,也讓台灣大有機會更進一步邁向經濟日不落國。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跨境對美、日,以及歐洲地區的投資佈局,以確保未來發展人工智慧與資通訊產業關鍵的半導體,能在民主可信賴夥伴之間的供應鏈確保安全無虞。幾大電子代工大廠也逐漸擺脫過去對中國大陸低廉勞動力與工業區土地的依賴,轉為到印度或中東歐等地設廠,並強化製程上的升級轉型。

台灣除晶圓代工的先進製程具不可取代地位外,在發展AI、5G網路應用或是機器人等先進智慧製造中,如果能更深入整合歐美日的供應鏈,也會帶動基礎元件、網路設備,與終端應用的技術發展。這也是出身台灣的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與AMD董事長蘇姿丰接續來台尋求更深入合作的關鍵因素。

面對中國大陸發展紅色供應鏈的競爭態勢,鑲嵌在國際供應鏈當中的台灣,要持續在全球化布局當中確保自身在關鍵技術與關鍵產業供應鏈中的領先優勢,這也將考驗產業的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至於犧牲國內農業或其他弱勢產業,以追求降低關稅來加入大型區域經濟整合關係,恐怕不太符合台灣當前最優先的需要。加強與可信賴的民主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發展雙向投資關係,拓展雙邊貿易網絡,例如持續完成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的後續篇章,不但能有高標準的示範效果,讓其他貿易夥伴,更清楚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優勢,也有助於深化台灣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下的關鍵地位,也符合台灣在區域經濟安全上的需要。

本文作者陳錦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