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小島悲歌:諾魯如何從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淪為第三世界?(上)

根據換日線報導,世界上最小的島國諾魯(Nauru)── 諾魯曾經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還在國際上被稱為「太平洋上的科威特」。

它有錢到甚麼程度呢?如果你是活在 1980 年的諾魯國民,你的住房、交通、電力、學校、健保通通免費,然後還不需要付所得稅!然而,就在短短 20 年間,諾魯的財富就被揮霍殆盡,島上政府更開始一連串鋌而走險的「小島求生賺錢策略」⋯⋯其中甚至還包括了接收來自澳洲拒收的政治難民,以收取費用!

在哈佛商學院的全球新興市場(Global Emerging Market)這堂課,我們研究各個國家 / 地方的發展脈絡並換位思考 ── 如果你是這裡的政府 / 企業 / 人民,你會怎麼做?其中一個令人深省的案例就是諾魯,它是如何在建國至今 50 年的興衰史中,由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淪落到到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從光榮到衰敗,諾魯「中了樂透」般的過去

諾魯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國,面積僅 21 平方公里(差不多是兩個台北市大安區),島上人口截至 2017 年,才共有 11,359 人。島上土地貧瘠、沒有天然水可飲用,幾乎所有東西都仰賴進口。但這樣的一個小島,卻有著全世界最豐富且品質最好的磷礦(由鳥糞堆積形成)。在 1968 年諾魯自澳洲獨立之後,島上人民對磷礦有了全部的控制權,豐富的磷礦出口,也讓島上的居民像中了樂透一般一夜致富。在 1975 年,諾魯的人均 GDP 高達 35,700 美元,是當時美國的五倍之多。這也讓諾魯一躍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國際上稱它為「太平洋上的科威特」。

這個島當年有多富有呢?首先,人民的日常開銷除了吃之外幾乎都是免費的!住房免費、交通免費、電力 / 電信免費、學校 / 健保免費,然後還不需要付所得稅!
但在此同時,暴發戶般的境遇也帶來許多貪腐問題:在 1970-1980 年代諾魯的經濟巔峰期間,歷任總統會帶著太太搭專機到香港血拼;政府官員會搭免費航班出國「考察」,然後一天報帳 2 萬美元(約新台幣 60 萬元)⋯⋯。

一份亞洲發展銀行的研究,如此描述當時的諾魯:「因磷礦出口帶來的財富,讓島上人民習慣了奢侈的生活⋯⋯該國人民幾乎沒有接受教育或是職業訓練的動機與需求⋯⋯」。
想當然爾,這樣的發展絕對是無法持久的: 1990 年開始,島上磷礦的產量銳減,人民們才突然發現到他們衣食無虞的生活,居然建立在如此脆弱的基礎上。而且因為缺乏在人力資源及基礎建設上的長期投資,他們的選擇除了「繼續挖礦」之外,幾乎一無所有。

1999 年,諾魯的人均 GDP 掉到 2,929 美元,還不到顛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2005 年,全島的失業率更高達 90%!「太平洋上的科威特」從已發展國家的經濟水平,淪為第三世界未開發國家的水平。

全島人民終於開始正視一個問題:「作為一個資源(已經)匱乏的小島,我要怎麼賺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