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東進:西太平洋經營是台灣亟需補強的忽略環節

由台灣往東看,過了綠島、蘭嶼之後,在廣袤的太平洋,我們就沒有任何一寸領土、屬地、基地、據點,只見美、日、英、法、澳、紐等國到處插旗。歷史推展到今日,曾經在此飄旗立足過的海洋霸權:六百年前的葡萄牙、四百年前的西班牙、二百年前的普魯士,全都俱往矣。由於具地緣地域上的高度連結關係,台灣應揚棄以往的忽略與漠視,採取更為積極主動的態度,勇敢向正東眺望進發,突顯台灣在海洋立足的優勢、範圍與重點,匡正過往對太平洋地域研究、思考與認同的匱乏與忽視,進而貢獻自身能力,發揮台灣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軸心、亞洲與太平洋樞紐以及環太平洋島嶼一員的核心價值,且具地理、語言、歷史、文化上的特殊專長,高度融入太平洋地域研究與發展,彼此成為共同資產,共存共榮。

西太平洋地區面積九千餘萬平方公里,擁有豐富的漁業、礦產與旅遊資源,深具氣候、海洋、環境、物種與宗教歷史甚至政治組織等的自然與人文研究價值。廣義來說,涵蓋大中華地區、東北亞日韓、東南亞十國,洋面上除了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外,還有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的27個國家與屬地,陸地總面積僅5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為750多萬人,分屬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位於赤道以北之西太平洋,包括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帛琉、吉里巴斯、關島威克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等)、美拉尼西亞(Melanesia ,位於赤道以南之西太平洋,包括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尼巴布亞省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新喀里多尼亞等)以及玻里尼西亞(Polynesia, 位於東太平洋,包括夏威夷群島東加吐瓦魯薩摩亞皮特肯群島復活節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三大群島地帶,在這片幅員遼闊的地域,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域,並且各國的發展程度有限,所以極具後進優勢。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發表了一份名為Pacific Possible的研究報告,關注太平洋地區國家在深海礦業、漁獲捕撈、旅遊、氣候變遷及災害管理等面向的發展情形,並提出多項促進該地區經濟成長的方案,預測可於2040年為該地區國家創造50萬個新工作機會,同時提升區域內人民收入達4成以上。數據顯示,即使在最好的推測情況下,即在2100年前海平面較目前僅上升40公分,這些島國也無力因應興建堤岸以保護海岸線的龐大支出,而最糟情況則是海平面將在該年前較目前上升126公分,屆時諸如吐瓦魯、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等國家地勢較低窪的地區將會淹沒。這些受到氣候變遷嚴重衝擊、影響最鉅的太平洋島國,全然無力單打獨鬥,須靠國際社會傾力援助,方能因應未來的挑戰。

對台灣而言,太平洋地區有6個邦交國:吉里巴斯(Kiribati)、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 、諾魯(Nauru)、帛琉(Palau)、索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吐瓦魯(Tuvalu),為重要經營地區必須深化與諸國的來往,研討各種經濟文化議題與合作框架,強化與此地域間各階層的共同發展與投資,開展視野,共創多贏。以目前在馬紹爾群島執行的「家戶能源效率及再生能源計畫」為例,由我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向當地人民提供能源貸款,鼓勵運用再生能源技術,取代部分石化燃料發電,以減輕該國對進口能源的倚賴。而在帛琉推動的「園藝生產與營養提升計畫」,是從學校教育環節切入,透過駐帛琉技術團示範農場與當地學校校園農場合作,發展多種類蔬果生產技術,永續建構帛琉國民的蔬食習慣,並在脆弱島嶼環境下持續生產當地蔬果,改善營養與健康。透過不同援外主軸,彰顯台灣在這些領域的軟實力之外,亦可加強我國援外效益,有效提升我受援國的整體發展。

再以生態環境來說,目前太平洋地區主要的環境議題,聚焦在全球資源(漁業、礦產)需求壓力與枯竭危機、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災害管理、外來動物與植物入侵的生物多樣性威脅、非傳染性疾病(NCDs)、勞動力流動、跨國犯罪以及反核等。這些議題,在島嶼國家的脆弱生態基礎上,隨時衍化成國家安全問題,其國土將直接面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與威脅,如何應對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滅頂之災」,是當務之急。尤其當川普上台之後,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導致在這一議題上著力最深、切身之痛的西南太平洋國家集體不滿,更積極尋求助力,賦予台灣在未來對外援助議題上的新角色,以及在全球互動與國際發展上新的關鍵位置與嶄新機會。基於西南太平洋國家共同關心的上述議題展開務實合作,應可基於合適的具體議題,響應大陸倡議。如此以「就事論事」的負責任姿態,具有促進全球治理的正當性,真正有利國際形象,又能以非傳統議題切入,在兩岸關係上,開闢全新正向合作空間。(筆者韋伯韜,卓越雜誌總主筆,台灣首府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主計長

(周義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