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眼科醫療的遠見

文 / 何溢誠

素有靈魂之窗之稱的一對雙眼,在今日惡劣的氣候變遷及生活環境改變下,產生許多不良影響,全球暖化造成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口持續擴大,導致紫外線(UV)強度大幅提高,直接危及眼部,且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發展,與人們息息相關的食、衣、住、行、育、樂,皆大量運用機械工具、3C產品等電子化產物來輔助,雖然帶來便利,但對身體仍然有相當損耗,首當其衝的仍是眼睛的疲勞與傷害;《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網路聲量調查發現,台灣十大文明病(都市病)其中之一就是眼疾「3C眼」,顯見這道器官病變的難題,正逐步惡化並日益嚴重。

眼睛的常見疾病除了屈光不正(近視、散光)、乾眼症外,就屬黄斑部病變(macular degeneration)最為普遍,尤其人體這部大機器總有退化、衰老的一天,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發生該病變的人數更是逐年激增,機率甚至高達3成,再加上全台超過1000萬人的廣大近視族群,隨之而來的高度近視將容易發生視網膜剝離,進而發生黄斑部病變,在在突顯了眼疾治療的急迫需求。


成大醫院視網膜科主任張義昇博士長期致力於眼科疾病研究,2010年榮獲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赴美取經,並透過動物臨床獲得新穎的資訊,於國際眼科ARVO會議發表亮麗的成果,更成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視網膜幹細胞和治療」團隊中的重要團員,足為台灣榮耀。

綜觀眼睛各部位的醫療行為,如有損傷皆可利用更換或切除來達到目的,唯獨視網膜剝離的治療常常遇到失敗狀況,究其原因為傳統開刀模式,病患的眼球玻璃體必須打入膨脹性氣體及矽油,術後更必須長時間趴著渡過近月的恢復期,如此不符合人體工學的方法一再被詬病,直到近年來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了重大的突破,一種名為人工玻璃體替代物(ABV-1701 Vitargus)的醫材導入眼球後,即能直接融合,並支撐視網膜達到復位效果,而手術過程更毋須趴臥,大大提升了成功機率,適切性的醫材成為醫生及病患雙贏的重要關鍵,此一療程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獨創全球的新技術,更技轉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ABVC Biopharma,將輔助醫材推廣至全世界,堪稱台灣之光。

爰前所述,不管是張博士的動物臨床研究亦或是新科醫材的應用,都是眼科醫療技術的一大進展,台灣正不落人後的追上世界專家的腳步,舉個醫療界最夯的研究領域「幹細胞治療技術(Cell Therapy)」,各方學者正努力的投注心力,曾任教於丹佛、馬里蘭大學的董久源博士就是一個典範案例,年輕時攻讀哈佛醫學院博士學程,在完成學業後,長年在美國及中國大陸發展,而後毅然決然返鄉貢獻一己之力,協助推廣修復眼球的醫療技術就是其壯舉之一,更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潛在商機高達20億美元,有這些優秀的研究人員擔任領頭羊,期待未來該領域能在臨床上有出色的表現,進而運用在實際人體,讓靈魂之窗永遠閃耀燦爛,直至生命終了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