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連強震三日,2022年9月17日晚上9:41:19時刻,在台東縣關山鎮發生規模6.4級以上地震,震源深度僅有7.3公里,歸屬於淺層地震,所以全台都可感受到搖晃,池上監測站當時記錄到最大震度就高達6級強度。次日9月18日當地時間14:44 時又發生芮氏規模6.8級強震,震央位置接近台東縣池上鄉,北緯23.14,東經121.2,地震深度僅約7公里,也是屬於淺層地震。
第二次強震,台東當地許多災情發生,房屋倒榻、橋樑斷裂、偏鄉道路山崩掩埋,造成許多人受困與傷亡,僅在短短幾個小時,同樣板塊區域範圍就接連起發生兩次六級以上強震,不免造成人心憂慮徬徨。
地震後橋梁倒榻 / The Sun Daily
台灣主要地震區域,分別是「東部地震帶」、「東北部地震帶」、「西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近百年資料紀錄顯示,縱谷斷層發生地震的頻率高於中央山脈斷層,如同1951年的玉里地震、池上地震,還有2003成功地震,這些都是縱谷斷層活動代表。而2006年的卑南地震以及1972年的瑞穗地震,可以歸納為中央山脈斷層地震活動的例子。
臺灣東部斷層位置經常受到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再加上中央山脈地塊擠壓碰撞,涵蓋範圍北起自宜蘭東北方的海底、花蓮、成功與臺東等地,這裡可以說是全球速度最快的陸上斷層,也是目前台灣地震最頻繁區域之一。
地震後救難 / Time
面對台灣未來可能進入頻繁的地震高峰期,政府單位更應該要加強老舊建物的追蹤檢測,尤其是城鄉建設規劃時,要與當地生態環境與地質結構相結合,才能有效降低或減少因地震發生時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台灣人口密度高度集中於西部區域,如果發生大地震將會造成嚴重災情,所以持續建構強而有力的地震警報器強震觀測網(P-Alert) 以利於時時刻刻監測全台的震度動態是極為重要的。
現今全球面臨極端氣候災難,造成洪水、乾旱、地震等天然災害反撲,在未來頻繁的地震日子裡,不僅是城鄉環境水土上的安全規劃、綠色輕建材的採用與創新研發,還有從小教育起完備的防震心理建設,才能建立起一個安全無虞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