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九大指標判定綠建築等級   首重是人的永續使用 (系列報導二)

經濟部中臺灣創新園區(圖/維基百科)

文.黃小玲

綠建築在設計上要從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樣的目標需要設計團隊、建築師、工程師以及客戶在專案的各階段中緊密合作。台灣的綠建築評估系統與標章制度,是以九大指標作為綠建築判定與分級的強度,想通過評定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則至少須符合其中四項,且必須包含「日常節能指標」及「水資源指標」。
其依據項目如下:
一、生物多樣性指標:目前適用於
一公頃以上之大型基地開發,目的在提升大型基地的生態品質,例如鼓勵以生態化的水池、河流創造水域生態環境,或是以原生植物、植栽多樣化,以及維持既有良好生態的自然地貌,來創造多樣性且穩定的生態環境。
二、綠化量指標:環境「綠化」除了可淨化空氣、美化環境以外,更關鍵的目的在於植物的固碳效果。因此,這項指標的評估方式則是把植物依固碳成效分為七個層級,估算建物基地中,每單位面積的實際固碳效果做為評估標準。
三、基地保水指標:有別於傳統工法採用不透水鋪面,並利用地下水道系統將雨水迅速排出。基地保水是指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流雨水的能力,保水性愈佳,愈能維護建築基地內的生態環境,並促進大地水循環的能力。
四、日常節能指標:在建築物的建材生產到日常使用,以及最終拆除的各個階段中,耗能最大的部分其實是日常使用的「空調」與「照明」,因此以此兩項的節能效果做為評估重點,例如建物設計的外觀、採光、日曬方位以及空調與照明的節能設備使用。這項指標也同時被定義為「夏季尖峰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五、二氧化碳減量指標:此指標是以建築物構造與建材製造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來評估,將建材實際使用量與單位建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積分作為指標「E CO2」,意味著在同等容積的建築物中,建材使用越少,以及選用愈經濟的建材,例如建物設計均勻單純避免挑高鏤空、選用鋼骨結構與再生建材等,均可作為降低碳排放的方法。
六、廢棄物減量指標:此指標是評估建築物施工與拆除過程所產生的廢棄建材、棄土以及空汙揚塵。因此,引進自動化營建、建地開挖的棄土用作建材的「土方平衡」,以及施工過程的洗滌與防塵設施等,不僅可減量廢棄物,也能提升工地附近的環境品質。
七、室內環境指標:室內環境指標則是著重於居住者的生活品質與健康要求。以「健康性」和「環境性」的角度來評估,例如良好的隔音、自然採光、具有空氣交換功能的空調系統,以及避免含有害物質的室內建材等。
八、水資源指標:該指標則是評估該建物的「節水率」,例如透過節水器具的裝設、雨水與汙水再利用系統,來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九、汙水垃圾改善指標:這項指標則是針對「環境衛生」品質控管,例如建築物的生活汙水是否排入汙水下水道,公共空間是否設有足夠衛生的垃圾清運、廚餘收集空間與資源回收系統。除了能有效控管居住者所製造的廢棄物以外,也能提升環境衛生來增進居住品質。

完善的綠建築要將人類使用的頻率數量納入,因為綠建築等同於綠色生活,而不是綠色建築物,必須採用綠網的概念,讓生活在建築物中的一切都是以永續的概念進行建物設計。因此集中建築的概念要轉移到民眾使用,才有可能是真正永續循環的綠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