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從三生需求理論看見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

想必已經很多人知道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單地說,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結構,分成幾個層次。那東方的三生需求理論,你了解嗎?

文.陳怡瑄 攝影.徐裕庭

「其實設計與管理之道可相通」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殿禮教授一語道破,從設計的角度去看人,可透過點、線、面、體的構成來解構,一個人是「點」的個體,到三人、五人構成「線、面」再凝聚成「體」的組織,可從人的供需角度做出適當的管理,當個體或由各獨立個體所形的人群,都處於是平面的狀態,所謂「一沙一世界」,如果是平面則如同是沙都在地上任人踩踏,也惟有「聚沙成塔」才會被看見,而聚成塔的凝結劑若是以「利」為之,則如同摻「水」堆出的塔,當太陽出現水蒸發則潰散;若組織以「理念」相結合者,則如以「水泥」凝結個體的沙建構成塔,則堅固經得起考驗,以此來比擬組織與個人該如何來進行人力資源與組織發展。

生生不息 環環相扣
在新經濟時代中,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是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當工作型態隨著科技劇烈轉變,該如何創造企業最高產能,並滿足X、Y、Z世代對工作的需求?而一談到供需,就一定會講到馬斯洛的需求理論,陳殿禮教授又將需求理論以老子道德經及易經的理論為基礎轉換為東方思維的「三生需求理論」及「三生匠需求圖」,只要從這理論中就可以淺顯易懂的了解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
陳殿禮教授說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邏輯,也是從自身的學習背景成長領悟而來。一九八○年我就讀台東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當時父親就和我說:「讀那間學校就對了,畢業後有三個工作隨你選。」當時是以「生存」的角度選擇學木工。到如今臺北科大對外招生的「城市魯班-木藝生活美學」推廣課程,來的不外乎是大學教授、設計師、經理人甚至是家庭主婦或學生,但他們並非是以生存為目標,而是以「生活」為軸心,滿足生活上的需求。而陳殿禮教授現在大力推廣的國產材負碳家具、木藝教育傳承的工作,是希望將思維與理念轉換賦予新的「生命」,如此的三生需求也有了初步的概論。

聽起來或許有點艱深,陳殿禮教授接著表示,從三生匠求需圖四個連續的三角形,以各層次來解說:「工匠」為「生存」用「工具」要「技術」;「意匠」經「生活」展「工藝」有「藝術」,「哲匠」用「生命」成「品牌」有「學術」,最後可結合成一個金字塔,也就是說,當個人的「生命」對別人產生意義,即俱有學術所說的信效度,換言之,人人有品牌、人人有學術、人人可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金字塔被看見。而此需求是以東方哲學思維去談人生,從生存、生活、生命到最後的生生不息,也相對應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工匠「會做」抱陽,意匠「會想」負陰,當匠師具備負陰抱陽能力後,透過系統化與邏輯的思維使之陰陽調和,再經由有形物與無形思想去影響世人,則成為「會賣」而傳於世的哲匠矣!

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陳殿禮教授表示,設計與管理之道可相通

哲學運用到企業
對於人力組織的管理,陳殿禮教授從設計的角度去看,就是點、線、面、體,來表達個人及人與人、人與團體之間的結構,以不同的群體構成不同組織的型態,這就是人力資源。
從點、線、面、體來看,可歸納出人的屬性類型:「I型人」是習於在一個點上透過自身擁有的技能進行垂直深挖,技術職人即是典型例子,是組織發展所需的基礎「人力」;「T型人」從俯視來看是線,它則除具備I型人、點的特質外,同時兼俱將點的技術橫向延伸成線的能力,即除深化自身既有技術外,會進行跨領域學習的人,是組織不可獲缺的「人才」;而「MT型人(Multiple T))是面與體的表現,具備有將I型人、T型人聚沙成塔的能力,完成人力與人才的組織架構成為組織的領導「人物」,他著重於將組織整合,把所有的人透過理念來聯繫在一起,也就是人力組織管理中企業的理想型態。陳殿禮教授補充道,若以人投入組織的時間觀來看,可歸納出一個人的類型屬性:「人力」朝九晚五.時間固定;「人才」時間不定.責任分工;「人物」時間不分.承擔風險,可提供給組織作為人力盤點之參考。

異視市場資訊研究中心林儀博士表示,公司成立初期只重視「生存」、「工具」。爾後,受到陳殿禮教授理論的薰陶之下,也開始重視人才的教育訓練,優秀人才才能在所有產出報告中,除了數據精確外,佐以相關知識及經驗,讓資料完整呈現精準品質,最後便是開始「品牌」上的行銷。果然效果顯著,完全將公司內部資源團隊的條理分明,若將這些理論帶入公司的組織管理,確實落實執行,公司團隊的「品牌」才能創造差異化,也讓員工及公司同步逐漸茁壯。
中華產業創新競爭力協會常務理事王永寧博士表示,對於設計來說,易經是工具,是技術上的指標,同時也是一種設計思考。倘若,每個人都能將東方哲學運用到企業中,將會永續經營下去,也可以讓企業工作者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