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臺中市原文館牽手纖維博物館 共賞泰雅編織工藝之美 即日起至8月3日止免費參觀

兩位館方代表和與會貴賓共同合照

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首次與纖維工藝博物館合作舉辦「織.續—泰雅編織的傳承與新生」展覽,此次展覽以臺中市和平區大安溪沿線泰雅族部落耆老的口述歷史與傳統工藝為核心,帶領觀眾認識泰雅族編織文化與技藝美學,以及傳
統工藝如何在當代藝術中不斷延展出新的生命樣貌。臺中市原民會表示,展出內容從歷史出發,由傳統泰雅織機、織布用的植物纖維(苧麻)、染料、工具及傳統服飾的展示,一直到結合現代時尚的工藝品、文創商品及家飾等,透過展覽,讓原住民族文化不僅是保存,更能適應當代生活,創造新的文化價值。

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楊馨怡主委 致詞

此次展覽為臺中市原文館與纖維工藝博物館首次館際合作。纖維工藝博物館為全國首座以纖維為主題的公立博物館,典藏逾1200件具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文物,其中包含指定古物泰雅族《Lukus-kaxa’貝珠衣》。另外展覽也邀請國寶級「Mihu 織女」藍惠珍老師共同參與,藍老師深耕泰雅編織逾二十年,從種植苧麻、天然染色、地織到服飾製作皆全程手作,展場內展示的傳統地織機為藍惠珍老師的織布工具,更是代表將部落失傳的編織文化再找回的重要節點。

雙崎部落 慕伊阿道工坊 藍惠珍老師

開幕茶會由和平區雙崎部落 Mihu 舞團的傳統舞蹈揭開序幕,Mihu舞團是由一群返鄉青年組成,舞團成員之一的陳宗佐是少數突破傳統性別框架、投身織布文化的部落青年之一,也是此次策展團隊重要的成員之一。陳宗佐坦言,在學習編織技藝的過程中,除了性別框架的束縛外,更多是傳統文化上的衝突與禁忌,他很感恩藍惠珍老師的啟發,以及部落族人的支持,讓他能為泰雅族編織文化的傳承貢獻己力。展場中多塊展出織布與一套傳統結婚服飾,皆為宗佐親手製作,展現新世代青年對文化傳承的行動與創意詮釋。

戶外同步舉辦的「原藝相遇・部落好集市」則集結30攤原住民特色攤位,展售手工藝品、當季農特產品與經典美食,熱氣騰騰、香氣四溢,吸引不少民眾駐足選購。現場表演節目同樣熱鬧滾滾,精彩不斷,由原民舞團、戰鼓表演、部落團體等接力演出,讓市民朋友在感官與情感層面都能深度感受原民文化的獨特魅力。

臺中市朱元宏議員 與 臺中市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楊馨怡主委 在特展中合影

展覽期間原文館同時也舉辦三場教育推廣活動,以及「織旅雙展・打卡換好禮」活動。詳情可至「臺中市原住民族文化館」Facebook 粉絲團查詢:
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CityAboriginalComprehensiveService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