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以數位保險公司及金融法規調適平台 打造保險發展的創新雙引擎

保險發展創新雙引擎研討會盛大舉辦。

 

由中華民國風險管理學會與政大銀行保險研究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保險發展創新雙引擎」研討會於六月十二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辦,會中產、官、學界要角齊聚,共同探討數位保險公司發展與金融法規調適平台等兩項重要我國金融政策。

文‧陳建維

 

為彰顯對該研討會及相關議題之重視,主管機關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彭金隆親自與會,彭主委在致詞時表示台灣保險市場雖在傳統領域表現出色,但面對AI與數位浪潮,需擺脫僅依賴歷史資料的「後照鏡思維」,迎向預測未來的創新模式。因應此趨勢,金管會正推動以更具彈性的新制度啟動「數位保險公司」設立,期待激發市場創新能量。

彭主委亦特別介紹其上任後設立的「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他強調該平台作為業界與主管機關溝通的常設橋梁,有如「市場溫度計」,即時反映業者聲音、回應變局挑戰,期盼官方與業者能共同為健全市場齊心努力。立委鍾佳濱則幽默分享AI錯判資訊的親身經驗,強調「問對問題、給對資料、找對人」才是數位時代創新根基。

 

東倒西歪的新秩序

川普現象對全球保險與金融市場的啟示

「川普現象不只是政治話題,更是保險業與金融市場不可忽視的結構性風險」。研討會上首先進行專題發言的陳松興教授以「東倒西歪」形容當前世界局勢,點出川普式民族主義、逆全球化與行政擴權的深遠影響,並從美元走勢、貿易政策、地緣政治等面向系統性解析風險脈絡。

首先,川普的政策本質是顛覆既有秩序,激化全球經濟與地緣風險。對保險業而言,最直接的衝擊是匯率與利率的劇烈變動。陳教授提醒,美元指數

二○二四年以來已顯著貶值,美債殖利率飆升,這對海外投資比重極高的台灣保險業者構成潛在資本利得稅與利差損失風險。另一方面,美國若真通過《大美法案》,未來針對「歧視性貿易國」可加徵資本利得稅,對台灣等出口導向國家將是一大壓力。

其次,從大規模拋售美債、轉向人民幣結算體系,到在東南亞與中東推動數位支付聯盟,中國大陸正以「實體報復+金融去美化」策略反制,雖然中國大陸國內經濟雖處於疲弱期,但制度韌性與國家意志仍支撐其抗壓能力,尤其在面對川普不按牌理出牌的攻勢時,更具備長期佈局的空間。

陳教授於演講尾聲提出三大趨勢:

一是美元主導地位正在鬆動,歐元與人民幣將逐步分食結算與儲備貨幣地位;二是國際金融秩序將從「單極美國」走向「多元治理」;三是政治變數將主導市場邏輯,經濟模型難以預測未來走勢,保險業需強化地緣風險與結構性風險評估。他強調必須正視制度與政治結構對市場的根本重塑。這不僅是對金融業的警示,更是台灣保險業在全球風雲變幻中尋找定位的戰略指引。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親自出席並致詞。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詹芳書發表專題演講。

 

雪橇犬啟程

數位保險公司啟動的挑戰與期許

 

「保險業不是轉型,而是要重構。」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詹芳書指出,數位保險公司的設立不只是制度開放,更是一場對經營模式、系統基礎與產業文化的全面挑戰。他比喻未來的數位保險公司如同「訓練中的雪橇犬」,必須歷經長期準備與磨練,方能成為引領新局的生力軍。

詹總經理特別提醒數位保險公司的設立必須對保險市場有深刻理解。這不只是金融商品,更涉及高度法遵、長期資金運用與風險管理等多面向知識。他指出,台灣保險業的體質固然穩健,但隨著匯率與市場環境劇烈變化,單靠傳統經驗已不足以應對當前挑戰。

制度面上,詹總經理肯定主管機關在新政策中釋出多項彈性,包括:開放實體與虛擬通路並行、放寬商品創新定義、

取消金融機構發起人限制、降低資本門檻、設立創新保護期(十二至十八個月),以及不設申請時間表等,讓有意申請者可依自身進度與準備情況決定最佳時機。但他也直言,設立數位保險公司將面臨高昂的資訊系統建置成本與資安要求,尤其在備援、理賠流程與動態定價機制上的投資不容輕忽。詹芳書也列舉國際案例,有些新創保險公司會透過早期商品與技術模組化發展轉型為B2B的保險科技服務商,再將自身所建立的流程與系統外輸他國或他業者,擴大整體經營韌性。這種模式也值得台灣團隊借鏡。

談到未來發展,他鼓勵業者應從小眾市場切入,擁抱Hybrid保險設計(如結合年金與長照、ESG導向商品等),並以服務創新為驅動核心,重新設計理賠流程、風險評估、客戶溝通方式,才可能跳脫傳統框架,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中跑出自己的賽道。「主管機關已經把門打開了,接下來就看我們怎麼走出去。」他以此句結語,鼓勵所有有志投入的創業者,慎思、備妥、穩步前行,讓台灣的數位保險不再只是概念,而成為真正落地、帶動改變的新力量。

 

從利基到平台

數位保險成功的四大關鍵解碼

 

范姜肱教授則以四家國際數位保險公司(包含Lemonade、Hippo、Oscar、Alan)為研究樣本,歸納出四大成功關鍵因素:一、商業模式創新;二、技術驅動營運;三、市場利基切入;四、用戶體驗優先。這四大要素不僅貫穿其營運邏輯,也構成數位保險脫離傳統發展路徑的核心價值。

首先在商業模式上,這些公司普遍將保險角色從「事後賠償者」轉變為「風險預防與健康管理夥伴」。例如Hippo專注於住宅保險,透過IoT設備與AI預測機制,實現損害前預警、損害後自動理賠,形成一套「行前預防─行中監測─行後簡賠」的整合系統。

其次在技術應用上,AI與自建平台是共同語言。如Lemonade以自然語言對話串起投保與理賠,並在背景中運行反詐欺偵測機制,判斷行為異常並即時預警;Oscar則結合健康穿戴設備與平台AI,發展出健康管理生態圈,甚至提供二十四小時虛擬診療與藥局串接,讓保險轉化為每日可互動的「健康平台」。第三,這些成功者都專注於某一細分市場。無論是Lemonade聚焦財產險、Oscar深耕美國平價醫療保險市場,還是法國的Alan定位為企業員工健康管理SaaS平台,他們都從市場需求出發,尋找未被滿足的利基點切入。

第四,用戶體驗是品牌核心。范姜教授強調,真正的數位保險不是把傳統保險流程搬上網,而是徹底重構交互邏輯。從介面設計、報價流程到理賠體驗,這些公司都以極簡、圖像化、免專業術語的方式降低使用門檻。他指出,Oscar即便面臨保險平台年年重新投保的競爭,也能靠高度體驗黏著度維持用戶留存,證明體驗本身就是競爭力。

針對台灣市場,他建議未來數位保險申設應聚焦具潛力的利基市場如職場健康、長照、心理健康服務等,同時真正結合科技力,導入AI、資料模型與行為介面重構,以創造與傳統保險截然不同的價值主張。

這場演講不只是對制度改革的回顧,更是對「數位保險公司」政策落地的核心關鍵反思。他坦言,自己曾是早期純網路保險審查會議的委員,許多法規結構「連夢想都先否決掉」。但現在時代改變,當主委的思維鬆動、開門,那麼業者與學界應該思考:「這次門打開,我們準備好了嗎?」

 

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

推動改革的有效引擎

 

「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會死在市場,有些是死在法規的門口。」這句話或許最能總結風管學會理事長張士傑對當前監理環境的觀察與改革呼籲。他從自身經歷出發,回顧在主管機關、學界與業界間穿梭二十五年的體會,也為當前正推動的「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注入更深層的政策願景。

張理事長指出,台灣監理文化長年在「責任導向」與「穩健保守」之間擺盪,事務官制度雖專業嚴謹,但也面臨壓力大、彈性小的限制。他觀察到過去行政效率與制度創新間常常產生拉鋸,導致了「越想保守管控,越會掐死活力。」

因此,張理事長對「金融行動創新法規調適平台」深有期許,此平台設計初衷即是讓政策可以「滾動式、持續性、具體化」地與經營者對話。有了前期的成功,目前金管會也已啟動「法規調適2.0」機制,除了半年一次的正式會議,也加入跨組織聯合小組、加速回應程序,並擴大產官學參與層級,真正扮演金融市場的「溫度計」。

張理事長也強調,平台的價值不在於「發聲」,而在於「讓聲音被接住」。他期待法規平台能吸納更多業界意見,例如內控制度設計、商品創新障礙與跨境合作限制等議題,透過平台逐案處理、持續滾動,讓制度改革不再靠「破窗」,而能逐步「開門」。

最後,他以一句話收尾:「信任先於專業,制度先於市場。」台灣金融體系的下一步,不在於多快做出某張新保單,而是能否建立一套機制,讓制度能長出創新的肌肉,也讓每一次「想做」都不再被法規說「不」。

中華民國全國風險管理學會理事長張士傑總結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