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高球名將盧建順 輸在起跑點卻總能逆轉勝

最後一洞仍落後兩桿,多數選手會選擇放棄,但盧建順心想:只要我多贏兩桿,對手輸三桿,我就有機會逆轉勝!有著異於常人的抗壓性,盧建順於多場球賽中從未因為開賽打不好而放棄,反而抱著迎頭趕上的決心,最終奪得冠軍。

 

盧建順為了生存進入淡水球場工作,從撿球員、桿弟、業餘選手走上職業選手之路,征戰無數大小國內外賽事;三十九歲正要邁入職業生涯顛峰之時,卻因嚴重腰傷(坐骨神經)不得已隱退;沉寂七年後復出,賽場上的他剽悍球風依舊,更獲媒體盛讚不死鳥傳奇之名,宛如浴火鳳凰置之死地而後生,永不放棄的精神造就他的傳奇人生。

突破困境 力爭上游

出身於花蓮的盧建順家境貧困,國小四年級父親因意外身亡、母親離家,祖母帶著年幼的他離開傷心地,當時為負擔家計盧建順便到淡水高爾夫球練習場擔任撿球員,每天手握一支鐵桿,把散落各處的小白球,或勾或打地集中到同個地點,收回籃子交給客人,他說,動作越快就能為客人爭取到更多的打球時間,也能受到客人的青睞獲得更多小費。

盧建順說:當時一天要敲上兩、三千顆球,手感可能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小學四年級到國中一年級,撿球成了盧建順的課外活動,他說,小孩哪知道累!一心只想著怎麼樣才能賺更多的錢,生存下去。打球既能賺錢又好玩,花在球場的時間比在課堂多,十五歲的盧建順慢慢收起玩心,將注意力轉移到職業選手身上,免費替選手放球、撿球,換取比賽時替選手揹球具賺工錢,更在比賽中從選手視角揣摩打球要領與擊球要訣,尤其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中,如何克服逆境、救球、將球打上果嶺等,更重要的是學習不同客人,在球場上打球時的不同修養。

 

邁向亞巡 躍上國際舞台

 

當時,為了比打第一場球的客人還要早到,盧建順幾乎以球場為家,若當日客人不多,他便與同齡好友挑選偏僻的球洞練習,若被發現了就躲在樹下,但警衛見怪不怪通常睜隻眼閉隻眼,也讓盧建順等人在當時練就一手好球。
十七歲的盧建順,能以木桿開球達兩百七十碼(一般約兩百四十至兩百五十碼)備受關注,轉戰業餘選手
的第一場青年盃比賽一舉奪冠,軍旅生涯因高球專長,與陳志忠、余錦漢和張棟樑四人獲選入左營海光隊。他說,當時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贏得的冠軍獎盃更不計其數。退伍後的盧建順因業餘選手制度問
題,決心轉往職業選手謀求更好的發展,雖身無分文但好球技早已被﹁知高隊﹂相中,贊助他十五萬新台幣參加比賽。
亞巡賽是盧建順轉戰職業選手後,首場重要的指標性比賽,在還沒確定是否能打贏資格賽前,他卻已將大部份盤纏用於購買巡迴賽的所有機票,抵達菲律賓時全身只剩五百元美金。資格賽一百二十名選手只取三人,這場比賽他已沒有退路。
我想十個我至少能贏一個,盧建順抱持著非贏不可的決心,然而打完前九洞總桿數三十七桿,這樣的表現並不理想,承受著極大壓力,但他無所畏懼,危急時刻展現出永不放棄的個性,最終以總桿數六十九桿、第三名的成績挺進資格賽,一九八三年更以新人之姿奪得總冠軍揚名海外。

 

重返榮耀 邁向美巡高峰

 

之後盧建順名利雙收,原想從此後便能一帆風順,豈料,二○○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劇痛,打斷了他的高球之路。被醫生診斷出罹患坐骨神經痛,深怕動刀後無法再揮桿打球,職業生涯也會就此畫下句點,盧建順堅持不願開刀。
暫別球賽,接受苗栗頭份啟寶球場董事長傅浩然邀請擔任球場總監,盧建順形容,當時是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刻,但卻也從未想過要放棄,每日仍與球場為伍,沉澱等待重返球場的機會。
奇蹟發生,某日好友送上藥酒,飲用一個月後竟真解除病痛。七年沉潛,四十九歲重拾球桿,五十歲獲台灣PGA年齡最大的最佳新人獎,展開他高球生涯的第二春,更成為台灣打進美國PGA冠軍巡迴賽的第一人,再創人生巔峰。

 

致力傳承 提攜後輩為國爭光

二○一七年盧建順接任TSPGA台灣長春高爾夫協會會長,致力業餘傳承、慈善公益及挑戰賽三大事務,為落實協會傳承的核心價值,二○一八年便成立台灣長春傳承營,規劃出短、中、長期一連貫計劃,傳授獨門絕活,培育業餘選手。
經他一手傳承調教的青年好手王偉軒,平均開球達三百二十碼,最遠可達三百七十碼,目前已在多場職業賽事中嶄露頭角。除重視自身具備的潛力,盧建順更要求選手有自我管理的態度及強韌的心理素質,才能打出一番好成績。
屆齡花甲之年,盧建順至今仍活躍在冠巡、日巡長春賽、以及亞巡及台巡賽,至今累積六十一勝,每場賽事奪冠的企圖心,來自於他一生中,從不放棄的意念中,淬鍊出璀璨的生命。(文/葉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