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快訊




綠色謎霧散去,ESG有穿褲子嗎?

文/林嘉宏

在二○二三年的財經版圖上,美國的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基金首次出現負增長,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與此同時,台灣的ESG議題似乎卻在火熱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美國,ESG這個曾一度流行的詞彙,在許多上市公司的財報會議中變得越來越稀少,即將到來的年報密集月份中,預計不少CEO將小心翼翼地避開這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ESG的去神秘化 資本、政治與責任的交織  

可口可樂公司的報告書名稱從二○二二年的「商業與ESG Business & ESG」變更成為「商業與可持續發展Business & Sustainability」,正是這種變化的一個縮影。儘管如此,ESG相關的評獎和榜單愈發增多,企業的ESG報告篇幅也在增長,覆蓋更全面。歐洲對於ESG的處理方式則更為嚴謹和認真,例如,英國、法國等國家在二○二四年進一步收緊了ESG的投資標準,以防止「洗綠」現象。

儘管面臨挑戰,但ESG的核心價值「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負責」依然重要。市場正在尋求更為實際和具體的方式來實現這些目標。從節水、減碳到負責任的企業行為,ESG正在從一個廣泛的概念轉變為具體的實踐。BlackRock執行長Larry Fink甚至表示,將不再使用ESG一詞,因為它已被政治化,轉而提出「良心資本主義」的概念。

贖罪券?綠色罪人?

曾經有一句早期廣告詩「只要捐錢箱響,靈魂就能從煉獄中解脫」 這是來自於十六世紀販賣贖罪券的傳教士Johann Tetzel。資助教會為信徒提供了一種避免在來世為罪行付出代價的替代方式,而碳信用市場如今卻被視為規避氣候責任的「擦邊球」,甚至有人戲稱為新時代的贖罪券。

碳信用,這個意指每減少一噸二氧化碳排放或從大氣中移除相同量碳排的貨幣單位,在未來十至二十年內可能發展成萬億美元的市場。然而,這樣的市場究竟能否對抗氣候變化,還是僅僅成為一種企業「淨綠」行為的遮羞布,這是業界和批評者爭論的焦點。儘管如此,對於某些技術上仍難以減排或成本過高的排放,碳信用交易提供了一種過渡解決方案。

(資料來源: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美國企業界反ESG 亞洲企業界需再思考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ESG倡議副院長Dr.Witold Henisz,他公開指出:「反ESG運動」對企業的行為和預期產生了重大影響。接下來,監管方、投資者、企業主和研究者將如何調整和重塑ESG的內核和外延,將直接影響ESG的未來發展。 其實我們必須深入探索「反ESG」的事實基礎是什麼?目前就亞洲產業而言,ESG對於投資面或市場面來說依舊有效。

華頓商學院的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最大的金融機構在其投資組合中的ESG投資比例僅佔其管理資產的六%,暴露了所謂「洗綠」現象的普遍性。為應對這一現象,各國政府正在加強監管。這一系列的動態改革有助於ESG投資市場的成熟和標準化。 BlackRockJPMorgan Chase BankState Street CorporationThe Vanguard Group等大型金融公司,雖然撤下了不少基金的「ESG」標籤,但同時開設了更多的氣候基金、可持續發展基金和淨零基金。這表明,儘管ESG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可能不再流行,但許多企業仍然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企業主也可以改變「話術」,用自己的表達方式盡到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

隨著市場和政治環境的變化,ESG議題正在經歷重構和調整。雖然未來ESG可能不再是企業討論的熱門話題,但其背後的核心價值—企業的社會責任和對環境的關注依然重要。企業主和投資者需要找到新的方式,將這些價值融入到他們的決策和行動中,也該內化成為企業的文化,確保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忽視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

本文作者 華沃商學院創辦人林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