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免疫力 讓身體達到平衡的舒適狀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國內染疫人數持續破萬,即便相較於之前流行的Alpha、Delta變異病毒株,Omicron多為無症狀或輕症者,但近來備受關注、確診染疫後揮之不去的「新冠後遺症」卻成為長期隱憂。
文 / 陳怡瑄
據估計全球約有超過一億人在確診染上新冠病毒痊癒後,受到「長新冠(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問題所影響。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所提出,多達五分之一確診染疫新冠病毒後康復的成年人,至少經歷一種「長新冠」不適症狀;六十五歲以上有「長新冠」問題者比例更高達四分之一。而根據研究顯示,最常見的兩大長新冠症狀則為「呼吸道問題」和「肌肉骨骼疼痛」。
五症狀長新冠比率飆三倍以上
即便Covid-19疫苗接種能降低新冠重症和死亡率,但對於「長新冠」後遺症的保護力幾乎為零。究竟什麼是「長新冠」?又該如何應對「長新冠」所帶來的困擾,幫助自己儘快回復正常生活?卓越雜誌本次特別針對常見的長新冠問題解析。
據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定義初次感染後四週或四週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COVID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而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COVID(Long COVID)」。
新冠肺炎個案在感染四週內為急性期,大多數個案在經過四週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新冠病毒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性損傷,及重症相關的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以及造成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十二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十二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
《Nature》刊載研究說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分析英國、美國瑞典的新冠肺炎病例後發現,染疫者於確診第一週內,出現「五種症狀」以上,日後病程發展成長新冠的風險,將是一般確診者的三.五三倍。
康復後 然有許多未知數
目前長新冠後遺症的成因仍未完全解答,目前僅知後遺症可能來自於病毒雖從病人身體大部分器官清除,但仍潛伏在人體的某些角落,比如腸道、肺部或神經系統;再者,病毒肆虐期會直接感染人體多種細胞,並引發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經過一段時間急性症狀減低,但整體發炎尚未完全平復,因而造成長期後續症狀。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專家Melissa Heightman博士指出,長新冠的發病機制中,可能存在持續性的微血管或內皮細胞障礙。該種障礙對於人體的凝血功能較為不利,若平時運動量不足,如長者、久坐上班族、肥胖者或慢性病患者,確診新冠肺炎並罹患長新冠,恐將導致凝血功能異常風險增加,並引發症狀如牙齦出血、流鼻血、皮膚瘀青/紫斑、拔牙時大量出血等等。
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新型冠狀病毒病Omicron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約三十%到六十%到。累積至六月二十三日,全台確診人數共三百四十七萬三千五百一十三人,預估至少有三十萬以上的長新冠患者在康復後需要持續調養。